新学期的大幕刚刚徐徐拉开,成都教育局便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抛出了一份“重磅倡议”。这份倡议的标题格外醒目正规实盘配资网站,就像一份措辞严谨、界限分明的离婚协议书——《把学习交给学校,把陪伴留给家庭》。乍一看,这简直是要给长期以来“家校共育”这锅看似热闹却有些混乱的大杂烩,清晰地划分出楚河汉界。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倡议明确要求老师们要更加专业。在知识传授方面,对于孩子们的语数外、理化生等各个学科,要做到包教包会包批改。过去,不少老师习惯于让家长充当“二传手”,把批改作业等本应属于教师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转交给家长。
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家校之间的责任界限。就像教育专家张教授所说:“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拥有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而不是将部分责任不合理地转嫁到家长身上。”
而对于家长们,倡议则像是一声响亮的警钟,提醒他们要从繁重的批改作业任务中解脱出来。家长们应该放下手中那支批改作业的红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陪娃傻笑、进行情感充值、守护孩子健康以及科学养娃等方面,这些才是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正如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李博士所言:“家庭是孩子情感成长的摇篮,家长的陪伴和情感支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理想往往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这份倡议书的墨迹还未完全干透,成都的李李小橘子同学家就仿佛上演了一场家庭版的“惊悚大片”。先是“听写惊魂夜”,孩子在听写过程中状况百出,家长急得团团转;紧接着又是“语文练习册大战”,孩子和家长因为作业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整个家庭被搅得鸡飞狗跳。
这不禁让人质疑,倡议中所提到的“作业不回家”的美好愿景,究竟何时才能真正实现?那所谓“校内学足学好”的承诺,就如同外卖APP上标注的“预计30分钟送达”一样,常常让人失望。很多时候,外卖会因为各种原因延迟送达,而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承诺,也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陪伴”这个词,在这份倡议书中看似简单,实则有着极大的弹性空间。它就像一个能装下整个太平洋的巨大容器,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家长们不禁要问,这“陪伴”到底该如何进行?是陪着孩子刷题,在题海中不断拼搏;还是陪着孩子发呆,享受那片刻的宁静与放松;是陪着孩子上兴趣班,充当孩子的专属司机;还是陪着孩子看蚂蚁搬家,一起探索昆虫学的奥秘?
更让人头疼的是孩子的放学时间。下午4点钟就放学,倡议要求家长回家陪伴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时间点太阳还高高挂在天空,大多数家长都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让家长在这个时候回家进行所谓的“高质量陪伴”,简直是难如登天。
除非老板是孩子的亲舅舅,能够给予特殊的照顾;或者家里有足够的财富,能够实现“陪伴自由”。这无疑是对家长们的灵魂暴击,在工作与陪伴孩子之间,家长们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尽管这份倡议在现实执行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它就像一剂清醒药,精准地指向了“家校责任错位”的病灶。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责任上存在着严重的混淆,学校承担了一些本应属于家庭的情感陪伴责任,而家庭则被迫卷入了大量的学科教学和作业批改等学校职责范围内的事务。
这份倡议梦想着让学校回归“知识殿堂”的本分,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让家庭找回“爱的港湾”的温度,成为孩子情感滋养和心灵慰藉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份倡议值得我们大力点赞。
然而,仅仅有一份好的倡议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医生开出了药方,要想药到病除,还得看“煎药”的火候和“吃药”的配合。对于学校而言,不能让“学习归学校”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而要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博易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